清明前夕,太和縣民安路小學組織學生到草寺烈士陵園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活動。 從太和縣趙集鄉政府出發,向東南方向驅車十幾分鐘,便來到了草寺烈士陵園。 進入大門,一座墓碑映入眼簾,上書“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周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魏野疇、昌紹先、胡英初、蔡甲午、白懷林等21位革命烈士的忠魂,就長眠在這里。 翻閱史冊,思緒被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草寺血案”的一幕幕呈現眼前。 1928年4月9日凌晨,由中共皖北特委領導的武裝起義在阜陽爆發。參加這次起義的有駐太和的國民革命軍第10軍(楊虎城部)軍校、駐阜陽的第19軍高桂滋部教導團和當地農民赤衛隊。因起義計劃泄露,部隊倉促起事,導致攻城戰斗失利,起義隊伍被迫分兩路撤退,一路奔赴阜陽城西南方向的老集,一路向阜陽城西北方向的王官集進發。 彼時,“攻打阜陽城、王官集殺富濟貧、泥腿子鬧革命”等消息已在草寺村傳開,太和縣警備營軍警立即全副武裝,把守要道路口,嚴格盤查過往行人;地方團總尚澤普慌慌如熱鍋上的螞蟻,召集附近幾個村的地主老財開會,取出存槍,募集壯丁,武裝把守前尚寨、后尚寨。 11日中午,一排槍響打破了草寺村的寧靜,抓捕聲此起彼伏,腳步聲雜沓而凌亂。原來,向北突圍的部分起義人員遭到敵人突襲,被強行繳械,并押往后尚寨嚴刑拷打,逐個審訊,試圖動搖他們的革命決心。但戰士們個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威武不屈。 12日清晨,戰士們被押往草寺西一片亂葬崗槍殺處決。就義前,他們口中還大呼“共產黨萬歲!皖北蘇維埃政府萬歲!”口號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據史料記載,此次突襲事件中,除部分同志脫險,皖北工農紅軍總指揮昌紹先重傷犧牲,蔡甲午、胡英初等19人被俘,其中2人遇害于后君王營茨河中,17人被殺害于草寺集。 草寺亂葬崗子的草綠了又黃,歪脖柳樹葉落了又長。20年一晃過去了,被槍殺的共產黨員一直無人提及,也未看到尋找親人的父母妻小。 1948年3月,太和全境解放,草寺來了一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隊伍。老百姓又想起了20年前“血染野蒿,冤沉黃土”的10多名慘烈犧牲的英烈們,“一定要還給他們一個名分、一個‘家’?!?/div>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四·九”起義進行了專案調查,草寺慘案案情終于水落石出。1959年8月28日,太和縣人民政府依法鎮壓了尚澤普等14名殺害“四·九”起義戰士的兇手。1959年11月30日,殺害魏野疇同志的兇手周建中、劉永太被依法處決。 1967年5月,草寺烈士陵園建立,墓碑上鐫刻銘文“中共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烈士領導的一九二八年四九革命暴動,在草寺集犧牲的烈士,特委委員昌紹先、胡英初、蔡甲午暨白懷林等二十一位烈士之墓”。 英烈已逝,精神永存!如今,草寺烈士陵園成為后人緬懷先烈、進行紅色教育的紀念地。 采訪當天,正值清明節前夕,太和縣文聯組織攝影愛好者到陵園重溫紅色記憶、感知革命事跡、重溫入黨誓詞。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誓言訴說著眾人心聲:“我們要在革命先烈精神的感召下砥礪前行,把紅色基因世代傳承下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以此告慰歷史、告慰先烈?!?/div>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