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校外培訓風險提示,為避免“退費難”和培訓機構“卷錢跑路”造成經濟損失,請家長選擇有資質正規培訓機構,不一次性繳納超3個月或60課時的培訓費用。 管理機構專門發布風險提示,說明校外培訓機構退費難如今已是“老大難”。不少家長對此都深有體會,報名時千好萬好,退費時千難萬難。而一旦遇上經營不下去跑路的培訓機構,學費就打了水漂。 為什么校外培訓機構問題多多?這跟市場規模驟增、行業野蠻生長有很大關系。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發展迅速,尤其是疫情以來,校外培訓市場蛋糕越做越大。校外培訓機構的規模有多大,市場競爭就有多激烈。 為了能夠招攬更多生源,獲取更大利益,不少校外培訓機構不惜夸大自身的業務能力和師資力量,虛假宣傳、超前超綱培訓、交費容易退費難等問題屢屢發生。這不僅讓家長的錢包受損、孩子的教育受傷,也影響校外培訓行業的健康發展。 事實上,解決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問題已有章可循,關于防范“退費難”也有據可依。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中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2020年6月,教育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也重申并明確線上培訓機構是按課時收費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60課時的費用??稍诂F實中,有的培訓機構打“擦邊球”,將一個合同拆成多份,用優惠、贈課等方式引誘家長買課、囤課。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一定要擦亮眼睛。要知道,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機構可不是。除了一定要選擇有資質的正規培訓機構之外,還要有定力,不能被銷售一忽悠,就不管有沒有,買課囤課不當,最后受損失的可都是自己。 “退費難”是不少預付費行業的頑疾。預付資金難以有效監管,就很難不被挪用和卷走。在資金監管上,管理部門也不妨大膽探索創新手段。日前,北京海淀區教委聯合海淀區金融辦,為校外培訓機構和銀行牽線。培訓機構可以將預付學費自動存進監管銀行免費開設的學費資金監管賬戶。學生按次上課,學費按相應課時劃轉培訓機構。機構不能自行提前動用未上課的學費,這就從源頭化解了退費風險。這樣的辦法不妨推而廣之。 要讓校外培訓機構回歸教育本質,在合法合規的軌跡上運行,辦法總比困難多。絕不能讓退費難成了“老大難”,讓教育失去了本心。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