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阜陽的傳統習俗,正月十六到二月二這段時間,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日子,同時必須帶上一對“老雁饃”送給父母。 阜陽“送老雁饃”這一習俗何時形成、因何成俗,史書上并無明確記載。但在阜陽民間卻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古時候,沿潁河一帶,每逢初春時節常有群雁起落,謠傳“五更聞雁叫,老人遭劫數”。怎樣才能為老人消災避禍呢?不知誰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大饃蒸制成老雁狀,讓女兒送給老人,老人吃了老雁饃就可以避兇化吉了,于是出嫁的女兒紛紛回娘家給父母送雁饃,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阜陽一種風俗。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這種傳說很大程度上源于“感恩”這一情感基點,其所體現出的敬老愛老之心耐人品味。 從文化地理角度而言,“老雁饃”是皖北特定生態環境下大雁物象與麥子農耕文明的巧妙結合,是已婚女性表達孝心的載體。大雁為定期遷徙的候鳥,喜歡棲息于曠野、沼澤、湖泊、河畔、灘涂、麥田,特別是水生植物叢生的水邊。皖北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水源豐沛,水生植物尤其茂盛,是大雁南北遷徙的最佳停棲地之一。 阜陽有一句老俗語:嫁出門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以前傳統的農耕社會里,出嫁的女性被視為潑出的水,婚后她們事事都要以婆家為重,不到逢年過節,難得有機會回娘家一聚。而大雁是一種候鳥,往返有期,不忘故地,大雁的這種特點常常激起皖北已婚女性的比附和聯想。她們以雁自喻,寄情于雁,由此催生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老雁饃”習俗。開春之際,她們希望能夠像大雁一樣回到故園,同父母團聚,這成為“送老雁饃”習俗產生、傳承的情感心理基礎。 因此,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傳統農耕社會里,“送老雁饃”不僅是阜陽已婚女性彰顯孝心的物質載體,更傾注了阜陽已婚女性眷戀故地、孝敬父母的熾熱而純樸情感?!袄涎沭x”即為阜陽孝道之風的衍生物。作為阜陽地區一種活態的民俗文化,“送老雁饃”既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有對中華文化大傳統的承遞。 人之行,莫大于孝?!靶ⅰ边@個字已經烙刻在我們生命里,浸潤在我們日常的言行中。我國是一個具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悠久歷史的文明之邦,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阜陽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廣大農村地區主要的養老模式依然是居家養老。所以,內蘊孝道與感恩文化的阜陽“老雁饃”民俗,是當前社會呼喚孝養的精神生長點之一,應大力弘揚,讓孝心傳遞,讓愛生生不息。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