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朋友約上了年紀的母親去看電影,專門帶了一包紙巾,說是給母親和自己預備著,這是提前做好了被感動的準備。還有人專門帶孩子前去觀影,想叫孩子接受一份關于孝敬老人的教育。某一個瞬間,我忽然有一個想法,看《你好,李煥英》這個電影,笑也笑了,哭也哭了,被感動之余,我們是不是該想一想:對自己的父母要做點什么? 這里有一個假設,影片中,如果李煥英還活著,賈曉玲會怎么樣?生活中,如果父母還健在,我們又會怎么做?也許這種假設不合時宜,但是仔細想來,假如李煥英還活著,女兒能否真的會為母親著想?為什么擁有時不知珍惜,失去時倍感傷痛?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如果父母還在,他們會為你的成績焦慮,為你的衣食操心,年少的你是否總會跟他們擰著來?他們會為你的工作擔憂,為你的婚姻發愁,年輕的你,是否老嫌他們嘮叨?他們已進入人生的黃昏,他們需要陪伴,中年的你,是否盡心盡力侍奉了雙親? 人到中年,有一個句子很扎心:“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蔽覀円采钪白佑B而親不待”是人生的一大遺憾,但是,往往又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這種遺憾。我們總是借口工作忙,卻有時跟朋友去吃飯唱歌通宵;我們總說沒時間給家里打電話,卻可以跟朋友煲電話粥幾個小時;我們總說節假日要加班沒時間回家,卻可以提著行李去看世界的萬千變化。記得一個冬季來臨時,我給朋友發了短信提醒天冷加衣,后來忽然驚醒,我竟然沒有給老母親傳遞一個關愛的信息,那一刻,真是扎心疼! 春節前,家里有一親人突然發病,僅僅幾天的時間,搶救無效去世。操勞了一輩子,兒女均成家立業,她還沒來得及享福呢,就這么走了。兒女情何以堪,我亦為之心痛。 《百年孤獨》里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席子。父母在,我們永遠是孩子;父母不在,我們的生死之間不再有距離。我們總想著等到功成名就再去報答父母,殊不知,在我們拼命向前的時候,父母早已被我們甩在身后。 每一個父親和母親都是李煥英,哪一個不是活著的時候為子女操碎了心?作為子女,你可以不聽他們的建議,但可以學著溫柔一點;你可以不聽他們的嘮叨,但可以試著耐心一點。我們得明白,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父母正偷偷老去,甚至會突然遭遇不測。為人子女,還是趁父母健在的時候,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陪伴,多一點守護,讓人生少一些遺憾。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