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以北的許多鄉村,過去曾流行正月十五晚上“撂火把”的習俗。在我的記憶中,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鄉下有的地方,還有半大男孩兒正月十五晚上撂火把的。在買不起煙花的歲月里,撂火把也算是鄉村孩子們的一種狂歡吧。
那個時候的孩子總盼著過年,因為過年能穿上新衣裳,能吃上白面饃,能放上幾掛鞭炮,更希望快點兒到正月十五,因為晚上就能撂火把了,就能在長滿麥苗的大田里“瘋”上一陣子。
我小時候撂的火把都是用高粱秸稈扎的,長約七八十公分,小碗口粗細。制作很簡單,先用磚塊將高粱秸稈砸扁(便于燃燒),再將脫掉籽粒、俗稱“黍腦”的東西裹在高粱秸稈中間,有的孩子還會塞幾個鞭炮進去,最后用一種叫作猴條筋的藤蔓扎上幾道,火把就算做成了。
正月十五天剛擦黑,早早吃罷飯的男孩兒便在村口喊開了:“到南地(北地)撂火把去!”聽到喊聲,凡扎了火把的孩子趕忙撂下飯碗,還沒吃上飯的孩子也等不及了,大家立即將火把塞進灶膛里燃著,急匆匆融入撂火把的隊伍中,一起朝麥田走去。
在家家“送年”的鞭炮聲中,孩子們手中的火把映照在村莊的夜路上,就像一條忽明忽暗游動著的“火龍”。有些沒扎火把的孩子也不甘寂寞,隨大溜一起去湊熱鬧,孩子們一路喊,一路跳,直到進了村外的麥田才分散開來。
所謂撂火把,就是將燃著了的火把扔上空中,雖說談不上比賽,但誰的火把撂得高誰就有面子。孩子們在將手中火把扔向空中的同時,口中不忘念念有詞:“誰的火把撂得高,誰家的蜀黍長得高”。隨著胳膊一圈圈地掄動,火把便在風中燃著了,接著向上猛地一拋,一個個火把被扔上半空,火把在空中停留片刻便掉落地上,濺起的火花四散在麥苗周圍??駳g的孩子們就這樣將火把扔起落下,落下再扔起,直到火把快燃盡時為止。有夾帶鞭炮的火把自然是噼里啪啦響個不停,給玩味正濃的時刻平添一些刺激。
有月亮的正月十五,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月光映著火把是詩一樣的意境——雖然鄉村的孩子不明白啥叫詩的意境,但他們知道干腳干手地撂火把總比在泥濘的路上撂火把方便得多。落過雪的正月十五,孩子們也不討厭。因為有雪光映照田野,夜晚是不太黑的,咔咔嚓嚓的踏雪聲更能增添孩子們撂火把的興趣。
撂過火把的麥田自然是一片狼藉,麥田被踐踏了,沒有燃盡的火把頭橫七豎八地躺在麥苗間,但麥田的主人是不會埋怨孩子們的。因為清明前的麥苗還沒起身,是踩不壞的,更何況農村還有年后“壓苗”的習慣,以防麥苗瘋長。因而孩子們在誰家麥田里撂火把,反倒幫了這家“壓苗”的忙。
現在彝族人的“火把節”成了“非遺”,而咱這地兒正月十五撂火把這一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體現勞動人民尊重自然規律,寄托美好愿望的民俗早已銷聲匿跡。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